
“人工智能+”,在煤礦“加”出成效
——淮北礦業集團推動人工智能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側記
近日,淮北礦業集團信息開發分公司總經理顧春雷對大模型智能助手“淮礦小Ai”贊不絕口。
“我們依托DeepSeek大模型自主研發的‘淮礦小Ai’具備語言理解、智能搜索等能力,可精準適配政策咨詢、數據調取等場景,讓我們的辦公效率提升了40%。”顧春雷說。
無獨有偶。淮北礦業集團鐵運處副總工程師侯曉光提及鐵路貨車裝載狀態視頻監控系統時表示,過去是現場檢車,現在是“看圖”檢車。
“以往,每列車的技術檢查耗時40分鐘至50分鐘。有了鐵路貨車裝載狀態視頻監控系統后,只需分析列車圖片即可完成診斷,每列車的檢查時間縮短至約5分鐘。”侯曉光說。
這樣的喜人變化在淮北礦業集團下屬單位隨處可見。
近年來,淮北礦業集團聚力“人工智能+”建設,推動AI(人工智能)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全面推動煤炭產業智能化升級。
人工智能輔助科學決策
淮北礦業集團煤礦井下生產系統復雜、作業環境特殊、安全風險較高,每天會產生海量的數據信息。
該集團先后建成萬兆信息環網、大數據中心、大數據一體化管控平臺等,對全鏈條數據進行深度挖掘,通過AI模型對設備運行、生產參數等關鍵指標進行動態監測,實時反映企業生產運營狀況,自動預警異常狀態,推動生產經營管理從被動響應向全過程在線管控轉型,決策方式從經驗驅動升級為人工智能輔助。
“我們依托大數據算法,為大數據一體化管控平臺裝上‘智慧大腦’。該平臺可自主對生產類、經營類指標進行監控。當某一項指標出現異常時,該平臺便會自動預警,并深度分析現有數據,提出科學的決策建議。”楊潔說。
在楊柳礦,副井口AI智能安檢閘機自帶“火眼金睛”,0.3秒內就能精準識別未佩戴自救裝置等11類違規行為;井下494臺智能攝像機組成的監控網絡,如同電子安監員,時刻監測預警風險。去年,該礦AI視頻系統通過分析皮帶抖動頻率異常情況,提前18分鐘預警驅動滾筒過熱風險,避免了重大事故。
在楊柳礦井下1033智能化工作面,采煤機司機王合理的操控臺屏幕上,煤層厚度、傾角、瓦斯濃度等參數實時更新,采煤機滾筒根據算法指令自動調整高度。“干了二十年采煤工作,現在跟著數據‘導航’走!”王合理說。
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
為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淮北礦業集團自主研發數字孿生平臺,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字孿生、AR(增強現實)等技術,推進煤礦機電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井下生產設備自動化、少人化管理,電力設備智能化、無人化運維,隱患故障動態化、實時化處理。
渦北選煤廠借助該集團傳媒科技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選煤數字孿生系統,實現了設備信息全面聯動,推動故障排查、藥劑添加等工序效率較之前提升30%,萬噸事故臺時從0.55銳減至0.08,設備運維成本較之前降低35%,藥劑使用量較之前減少45%,年節約電費超200萬元。
“數字孿生系統依托寫實化建模技術構建的1∶1三維虛擬廠房,融合多種先進技術,實現了生產全要素的可視化追溯與故障的精準預判,故障預判準確率高達98.6%。”渦北選煤廠相關負責人說。
同樣實現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還有臨渙焦化公司。
“我們上線的設備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可對300多臺設備進行智能監測,已對各類設備進行人工智能‘體檢’1.7萬次,關鍵設備非計劃生產停機時間下降60%至80%。”臨渙焦化公司機電副總經理邵瑞說。
走進臨渙選煤廠智控中心,5塊數字化顯示屏上實時呈現精煤產量、產品質量、各類設備運行情況等,實現了“一屏觀全廠”。
“我們依托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實現了從原煤進廠到產品裝車的全過程數字化管控。尤其是建成智能配電系統后,我們實現了設備停送電線上操作,作業時間縮短90%以上。”臨渙選煤廠機電副廠長李剛說。
機器人“家族”不斷壯大
在淮北礦業集團辦公中心,多功能智慧消防機器人“淮小安”自主巡查大樓近300個巡檢點,準確率達100%;在渦北選煤廠藥劑泵房,機器人靈活自如地揮舞著機械臂,代替人工精準完成藥劑取袋、拆包、投放工作。
近年來,淮北礦業集團不斷壯大機器人“家族”,拓展巡檢、操作機器人應用場景,推進生產由“人控”向“數控”升級。
“機器人工友可實現一鍵操作,能夠完成工程量大、重復作業多、體力消耗大的施工作業,在提升施工精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勞動強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淮北礦業集團工程建設公司技術人員邊操作墻面噴涂機器人邊介紹。
“現在,清理煤倉不再是人工作業,而是機器人‘上崗’。和人工清理煤倉相比,清倉機器人作業時間短、效率高、安全更有保障。”該集團生產裝備分公司副總經理路萬里說。
依托巡檢機器人,該集團配電室、生產廠房、皮帶棧橋等關鍵場所,實現設備運行狀態、工況動態的自動檢查;依托智能搬運機器人,該集團物資分公司倉儲空間較之前擴容20%,運營成本較之前降低11%……
“下一步,我們將聚焦機器人在極端環境下的作業穩定性優化、智能算法迭代升級,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進一步拓展機器人應用場景。”路萬里說。
來源:《中國煤炭報》2025年8月12日 1版